王鑫生 官方网站

http://wangxinsheng.zxart.cn/

王鑫生

王鑫生

粉丝:587968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王鑫生,1949年出生于中国西安,美中艺术协会主席。美国国会颁发:国际艺术大师。美国国会颁发:国际艺术大使,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艺术成就荣誉勋章,美国休斯顿荣誉市民及亲善大使,美国休士顿大学终身艺术成就奖...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意象-蜕变 旅美画家王鑫生油画精品展”研讨会发言纪要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教授:


王先生的画既有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同时又有对油画现代表现语言的把握,把方法综合起来来表现其所感兴趣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我认为,在画面上的语言不能超过四种,太多的话会把主题冲淡。在绘画过程中有理性,但更多的是激情的表现性,像《美国音乐家》那幅,其精神和氛围的塑造均非常成功。


就《十二生肖图》来说,我觉得王先生不仅是一个艺术家,对时事也非常关注,生肖作为文物失传以后成为近代中国名族文化的浩劫。现在就有很多的收藏家花巨资把它们买回来,以此来表达爱国之心。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学者、教授、艺术家或者政府官员是鼓励这样的行为呢?还是理性的去分析?这非常重要。王先生通过非常写实的手法把这十二个生肖的头像表现出来,背后又施以一种表现性的中国水墨的手法,非常有意思。而且大的那张作品还隐含着大浪淘沙与英雄人、政治人物,表明了他虽然出去了,但是对中国发生的事情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十分关心。像王先生这样通过旅美创作出很多作品,并带有中国的文化符号,带有中国的观念,是中国的“道”的一种精髓。我觉得这种潜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政府的推荐是一种政府性的文化传播,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艺术家通过一种产业性的、市场性的手段来推荐我们的文化。因为市场是永恒的,而政策的时效性比较有限。所以我也更加佩服王先生,他的艺术贯穿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绘画中的理念,通过他的绘画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元素。现代中国艺术、中国文化怎样走向世界并不是我们一下可以推出去的。我们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实实在在地进行自己的创作,通过创作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是我从他的作品的本身引申到文化的一种感想。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


这次展览的主要特点是西洋画和中国画的结合,将中国画的写意成分和油画的表达成分相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印象油画。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论如何结合西洋画和中国画:


一、作者画的是什么,即表达对象;


二、作者是如何画的,即表达语言;


三、作者为什么要画它,即表达思想。


表达对象。我们看到了三个区域,西方系列、草根系列、人物肖像等,有睡莲、仙鹤、孙中山、圆明园等。从王鑫生选择题材来看,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艺术是生命意识的永恒表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人的意识的对象化,艺术与表达思想是紧密相联的。王鑫生的选择题材很平实,草根系列这个表现对象也很应景,很适合他。


表达语言。从油画和中国画或者说民族文化的结合来看,油画的写意这种方法运用不多,因此具有独特性,而这恰恰是创作的重要要求。王鑫生的画,是探索性的成功。但是所有的作品在审美感受上有所差距,而表达对象是草根形象的表现也是极为热情和朴实的了。


表达思想。运用同样的一句话是表达思想是生命意识的永恒体现,既充满热情,也有悲剧的、情绪的表现。草根形象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平民意识,充分地显现出人文现实主义。这种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创作而非商业性的品质是很难得的。在解放前,对孙中山的描画也是草根艺术的升华,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左庄伟教授:


我看了你的作品之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印象,就是易容,古今,中外。你把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艺术的方法融汇到一起,在艺术表现上是结合,在内在精神上是融合。我认为你是结合跟融合交织在一起。


我认为王鑫生走的艺术道路就是印象派的表达方式语言跟中国绘画的意象相结合。但是我还不能够把你的油画说成是坚定的印象派,我认为你的语言使用只是笔触上面接触了更多的印象派。而你在表达形式语言的时候更多的是使用了写意的油画语言。写意的油画语言是超时空的,它不受真正的时间的光色的影响,完全是写意式的,这里面又有一个中西结合的表达方式。我认为王鑫生在这一方面应该说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条道路里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另外,我觉得王鑫生的油画理念是综合性的。很难把你归为哪一个流派,很难说你的精神就是从西方来的,因为只要是你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具有很深厚的民族精神在里面。只不过你用的不是水墨,而是油画工具。我认为你在作画过程中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如果从这个高度去看的话,你是揭示了艺术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家把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最恰当的艺术语言传达给别人,我认为你就是这样做的,例如你为了表达情感,甚至改变了表达对象的形态,我觉得这是非常感人的一点。不管懂不懂油画,能不能接受你的油画语言,站在你的画面前,都会被感动。


再一个就是你的思想性,你想通过你的艺术传达你的有关人类真善美的思想。尽管你的艺术语言有夸张的成份,但对你来讲仅仅是语言,你想传达的是你的思想和情感,并指望用艺术来影响社会,影响人,改变这个社会不恰当的东西。看了你的作品,可以使在这个复杂社会形态下生活的人们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


《江苏画刊》副主编张正民:


我觉得作品的情绪表达和精神表达通过艺术语言能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观众和读者。王先生的作品里面就是结合了他熟悉的一个范畴,比如写实。写实绘画的风格是伴随着中国接受西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工业洗礼之后对中国的一个文化影响,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这方面的历程。我发现,写实可以救国。在民国初年甚至更早一点,在晚清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借助西方的科学精神来救国。那么写实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中国美术的教育和很多人实践的视线里面,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有很多人就觉得我们中国人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思维方式了吗?后来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在美术学院接受教育的时候美术学院几乎是以写实主义为主的一个教育方式,因为它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生存的一个社会环境通过自然的表现把自己的情绪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表现出来。


我认为王先生到了美国他没有忘记他熟悉的语言,他没有走向抽象。抽象只是在他印象里面成为他自己的一个符号罢了。我来看他的作品,发现他试图通过写实的语言使写实语言抽象化,更加丰富化,但是他没办法忘记他熟悉的写实,包括我们现在所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都丢不了写实语言。


王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品里面的内涵,通过他熟悉的具象语言把他的人文精神和阅历和他的美国环境、他的文化根基等都能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珍藏的!对于实践者来说,无论是理论还是超流行的东西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我想这是画家也是艺术家必须要做的,也是最实实在在要做的,我想无论是以后还是未来,画家可能都要具备这一点,如果他丢失了,可能他的作品都要重新来定位。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郑伟建:


对于王先生的画我们做过一次交流,之前看了王先生的部分画作,只是片面的认识,但是这次的活动却让我感到震惊。


首先,我认为王先生较一般画家来说是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他的作品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通过他深沉的画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审美感受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和内心。当然他的表现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在艺术手法方面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断地追求着广泛的艺术语言,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写实到印象表达还是到抽象,都可以说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拓展。例如,展览正中间的三幅画,均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艺术语言来表现,使得观赏者的思想也得到了扩展和升华。


第三,从王先生的画作中不难看出他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视觉的传播,在他的思想中进行整理分析。就《朝拜》那幅画来说,虔诚的藏民双手合十仰望天空,天空处理得很虚,淡淡的云似有非有,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有一种中国画的意味在里面。凝视着朝拜者的神情,会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藏民的那种深刻的崇拜是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


最后,王先生能够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都做得很好,这种成就也是令人敬佩的。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院长聂危谷教授:


当我看了印刷品的时候感受还不太多,因为印刷质量还不是太好,但当看到原作时非常令我震撼,作品的定位我是基本认同的。关于印象写实主义,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眼光到了美国,另外就是跨文化的艺术现象,王鑫生先生的作品为美国当今的历史带去了一种异样的审视和表现的方法,作品非常感人,主要在于富有激情的表现,但我对王鑫生先生还不熟悉,不清楚您原来在中国的知识背景,学习油画的历程和在美国的发展,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解读艺术家,但是换一个角度也非常好,完全是就作品说话了,作品本身更能证明一些东西,我本身也从事创作,从水墨出发到现在彩墨,对于我激情创作的体验出发,很能感受到您创作当中心灵激荡的东西。如果说作品定位在印象写实主义的角度是可以这么说的,跟表现主义是有息息相关的地方,但是您作品里的空灵是西方表现主义所没有的。这种东西在您很多的画面上都能让我们体会到,你富于激情的表现与表现主义是相通的,而空灵的意向则是我们中国意象传统里的东西,衍生发展到油画里面变成意向油画很重要的语言。再有就是王鑫生先生用自己的手法强化夸张地描绘着美国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这种夸张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塑造可见王先生绘画功力的扎实,而且又是在激情演化里进一步推进了表现。你的作品是属于现代语言,不在当代油画的语言状态里,但不一定所有人都走这条路,可以明确定位你所选择的不是这个方向而是现代语言。若要让我提出批评的,我不太喜欢《长河》这个作品,人物和景融合是可以的,但不太充分,多少有些苍白感,有些疏忽和弱化了。但你很多作品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最后一幅作品《黄河颂》,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充分和精彩,悲剧性的东西很有力很深沉,在这幅作品当中人和景配合得太完美了,若不是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以及绘画的功夫,如此富有激情的创作是画不出来的。


南京林业大学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邵晓峰教授


我们很多本土画家的确可能更喜欢《黄河颂》这种作品,因为它的油画语言比较纯粹,花了王鑫生先生很多心血,我们之间也交流过,譬如拉二胡的那个人物形象就是以作者自己的形象来描绘的,之所以那么有力度,就是深入到精髓,把人、景、情、心都融合在一起。有这样一个油画家长期活跃在西方,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能在西方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可以说更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王老师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将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和新的地域的艺术语言成功融合,这是非常少的,这也是王老师今天来南京办展的最大意义所在,我们这些艺术家们也从中获益匪浅。另外,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如何借助我们中国的艺术内容来增加今天油画的表现力。油画发展到今天,西方画家似乎已经没有了方向,而我们中国画家却为世界油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路,譬如,王老师用刮刀画油画,洋洋洒洒,大有纵横千里之势。在我看来,这种大力度的油画表现,在我们江苏还无人企及。王老师借用书法、水墨画的表现技艺来完成刮刀油画的艺术效果,并形成刀的笔触和语言,我们可以把它可称作刀触感,这是个创新,无论其语言到今天是否成熟,是否还应再去完善,我认为王老师已经把它发展到一定高度了,这种创作精神是值得我们予以肯定的。我希望王鑫生老师在下面的十年里更以充沛的精力使其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另外,我们对艺术门类的归纳与评论标准中,文化思想的因素很重要,所以从某些方面讲,王老师的画虽然使用的是油墨油彩,但是从其文化思想来看,是可以纳入中国画的。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吕少卿:


张正民老师对王鑫生老师画作的定位,我很认同,王老师的画风是印象现实主义,王老师的画的根子就是现实主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重要的是现实精神和现实品质。什么样的画是现实主义画?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


王老师的画恰恰具有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在乎画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或写意或抽象,画只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个根——这种内在的品质,就应该属于现实主义。


因为王老师生长在红旗下,受到党的教育,于93年去美国,从小形成的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无论身在哪里,王老师所画的都是中国的绘画。


所以无论是在美国或中国,王老师选择的草根题材和对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关注,都是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素质。


当下一些年轻的现代或后现代的艺术家将中国人的形象丑化了,去迎合西方的一种审美思潮或导向,这种行为我不认同。艺术就是一种坚持,而王老师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坚持,坚持了艺术家的操守和道德底线,您的作品表现的是对草根或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这与您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后来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也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您的画作给我最大的感受:一是具有一种现实精神;二是具有现实精神的写意(大写意),王老师的画让我感到您在绘画时挥洒泼墨的愉悦,使作品充满了一种写意的精神,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中央美术学院郑勤砚教授:


我和王老师相识不久,却觉得像老朋友一样。从女性的视角来看,我想女性看待艺术作品或是其他事物可能总是情感先入为主。


我曾经给王老师写过篇文章,文章提到有次我和他聊天时,他告诉我他为一个乞丐画画的故事,令我很感动,那样的生活场景,也许我们每个人某一天在某一个街角都可能遇到:


那是一个下雨天,王老师开着车看到路边街角有个乞丐,乞丐的相貌和那种氛围触动了他,使他眼前一亮,但当他停车再去寻找那个乞丐想要给他帮助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了,就像我们转身去找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仿佛丢掉了就永远找不到了。


但是王老师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每次路过那个街角都会去找寻那张熟悉的脸。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个乞丐,他把乞丐请到画室,以这个乞丐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善良、单纯却又坚定的心,王老师用艺术家微薄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底层人们,他的这种情感贯穿在他很多画作当中,他的画作充满情感,无论是在乐手或是在其他那些底层人们的系列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感的表达。


而且,王老师画作的颜色、光线只有在休斯顿才有,那种光线、颜色映衬下的景观,充满了光感,让我想象着休斯顿这个城市,想象着王老师的画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加深这种艺术间的交流和学习。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主持人):


在这次“意象•蜕变”油画展的研讨会上,来自意象油画之乡的江苏省的学者们对王鑫生先生作品的艺术创作特色以及油画本土化画的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草根性、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油画和中国画的结合的点上,进行了深入、细微、丰富的分析。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在做的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系列邀请展。此展由朱乃正、曹书宁先生共同策划,已成功举办了“承传西北”、“画进长城外”的展览,即将在杭州、广州继续举行。很显然大家都意识到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如何进行本土化的问题,这个系列就是对当下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进程及状态所进行的一种展示,从这种展示中进行其路线的分析。王鑫生先生90年代就旅居美国,他的创作思路来源于美国文化,关照的对象也是美国文化,与美国的社会现实紧密构建在一起。我们发现王鑫生是在美国进行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的探索,我认为这样的一个个案可能对我们有另外的一种启示,正像我在序言文章中提到的“跨文化的现象就是你给美国带来的中国文化关照世界的方式,给美国同时给中国油画带来了在异域文化中如何进行中国本土化继续的这样一条实践的道路”。与其他学者谈到的象陈逸飞、陈丹青等这些画家的道路,与王鑫生的并不完全一样,王鑫生的是个值得去探讨的个案,也是一个学术的点。学术探讨并不是在一个画家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时再去研究,实际上,这个个案所勾连的上下文情景本身就值得我们进行文化方面的回味和探讨。